山东艺术学院 (中国美术家网会员主页)
院校首页   本院概况   新闻资讯   招生信息   科学研究   师资力量   本院机构   学生作品   校园风光   教育视频   联系方式
  • 和协一家
  • 校园俯瞰
  • 1
  • 2

        许著:探讨美感的本质


          —— 美感的本质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复杂,它和我们只隔一层窗纸。 

          【摘要:美感不是感到了虚无的天外来客,美感就是普普通通的情感,只不过变换了个表现形式。出现这个特殊形式的后台,是“三因反射”现象。】 
          【关键词:信息,概念,情感,再现情感。】 

          三因反射律:当一个人产生某种情感时,在大脑中就会把该情感与当时感觉到的外界信息及形成的概念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由信息、概念、情感组成的“三因夹”。如果其后某一因素显现时,其他两个因素也同时显现。 

          1, 注释: 
          (1)同类项结合不能形成三因夹。如数字或字母进行无序的结合不能被记忆。只有把这种结合联系到某些概念或动作(其实概念也属于信息和物象的动作内容),才能形成三因夹。联系的动作包括读和谱曲等。 
          (2),情感:即喜、怒、哀、乐等,可分为感性情感、理性情感;和正向情感、反向情感。 
          正向情感包括舒适、愉快、高兴、爱慕、激动等,是人所追求的情感。反向情感包括悲哀、恐惧、痛苦、烦恼、愤怒、绝望等,是人所避忌的情感。情感没有中性的,非正即反。(因为情感的功能是支配行动。) 
          感性情感是生来固有的。客观信息对人的感官产生刺激时,对人的生理机能有利的,会产生正向情感。有害的,则产生反向情感。感性正向情感多为舒服型的快感。 
          理性情感是后天形成的、由概念产生的高级情感。如预期成功时和成功后会产生正向情感。反之,则产生反向情感。 
          (一旦产生,便与感觉到的各个信息相联系。这正是艺术作品中的某个信息能够激发理性美的原因。) 
          (3)信息:此处的信息只包括还没有形成物概念的信息,可分为视觉信息,听觉信息,触觉信息。 
          触觉信息有冷暖、痛痒、气味等。 听觉信息有最简单的声、韵母信息及声音的高低、长短等。 
          视觉信息中有最简单的点、面、线;各种形状的点面线;由点面线组成的各种体;各种颜色;以及远近、大小、高低等。视觉信息还有快慢、方向等动态内容。 
          (4)概念:由简单到复杂。形体信息的组合形成物概念;物和物的组合形成场概念;场和人组合形成事概念;事和事的有序组合形成事件概念。(多个信息组合,形成树的概念,人的概念...;人和锄组合形成农民概念;再和园田组合,形成劳动事概念;播种,管理,到收获,形成事件概念。) 
          (5)信息、概念、情感三个因素项的相对区别是,信息是客体静止的符号;概念是客体信息的动态内容;情感则是由客体的运动内容导致的主体本身的某种信息运动的感觉。 

          2,证明: 
          (1)信息反射概念:语言是声音信息反射概念的现象;文字是视觉信息反射概念的现象。 
          自然界中的一颗树的概念,是由它具有的各个信息刺激我们的感官产生的。这不足为怪。现在,我们只利用最简单的视觉信息——线,组合成“树”,把这个与客观的树没有任何联系的纯符号,放在一个文盲面前,并利用语言使其出现树的概念反复让其进行联系,形成牢固的三因夹(学认字)。)其后这个符号一旦出现,树的概念也同时显现(认识了这个字)。语言概念的形成过程亦如此。这个现象不但证明了信息能够反射概念,还证明了概念出现后,不只是将概念联系在形成它的必然信息上,是联系在所能感触到的所有信息上。(情感亦如此) 
          (2)信息反射情感:其现象在以后的叙述中有所提及。要证明信息反射情感,须避免不能出现明确概念。否则就会误认为其情感是由概念内容产生的。其实,三因夹的形成与打开不是一码事,理性情感的形成必然提供理性概念,但带有理性情感的三因夹的打开,不一定非提供概念不可,只提供三因夹中带有的一个信息,就是一个偶然性信息,也能打开三因夹,显现理性情感。就像电脑中打开一个文件夹一样,不提供夹中的内容,随意设一个标记,使其联系到夹,也能打开对应的文件夹。为了确认,我曾做过如下试验:有一个人(Q)非常爱戴她的****。我把一张绿色卡片剪成星形(引起注意),以“吉祥”的理由让她把它挂在****脖子上。当没了那个****又过了一段时间,我叫来Q和另外一个人,把画有红色花的图案和绿色花的图案(为了不让她想到****)交给他们,辨认哪个图案好看。另外那个人张口说红色的,不出所料,而Q说绿的更好看(类似试验不止一次)。正是这个原因,不但形成了色彩的冷暖感,还赋予某些色彩以情感。人在黑夜外出时,最关注的就是“黑”,它与当时的心情相联系,使黑色有了恐怖感。(不能否认有的人无此感甚至有好感,但多数人如此,不然的话,为什么称股票暴跌的那一天为“黑色星期一”呢?)红色与绿色组合,红色具有花的情感;红色和肉色组合,红色也具有恐怖色彩;谚语“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也是一个信息反射情感的例证。(人们往往利用联想解释类似现象,如果稍加推敲,如果有联想的余地,井绳像蛇总不如像自己更像些,首先想到的应该是井绳,而不是蛇)。我听说过有一个人不敢走一条道,常绕道而行,因为道旁有一个自行车修理摊。原来,她的儿子死在一次交通事故上,并且她到过现场,看到了儿子骑的那辆躺在地上的自行车。而修理摊上躺着的自行车,瞬间使其显现强烈情感,只用联想、意识、理念是解释不通的。 
          找到一个你某从未见过的信息,当你非常高兴或者极为激动的时候,看着它并什么也别想,只体验那难以获取的情感。以后,当你感到寂时拿出它来看一看,又会同样的高兴或者激动起来!这个信息,就成为你绝好的艺术品。(试一试:三十岁以上的人,找到一个像花生豆大小的软橡胶球,用拇指和食指捏着它揉一揉,有的人会产生一种不寻常的感觉。) 
          (3)概念反射情感:概念反射情感,必须界定一个条件:现场的事物概念显现的情感,与现场概念的现场情感无关。例如:李某虽然多次看到打架场面,但无一产生严重后果,看到两人打架没有明显的反向情感反应。有的还可能觉得有趣。后来一次见到打架,一人用刀将对方砍死,李某产生了强烈恐惧感。以后又看到两人打架,还没等到出现后果,就“逃之夭夭”了。这个习以为常的现象说明了,当前的恐惧感,不是当前的事概念产生的,(并没有出现后果),而是再现情感。读小说时产生的情感也是一个例证。 
          (4)情感反射概念:人在心情好的时候,往往忆起往日那些美好的情景,反则反之;忙碌一天,晚上睡觉时多出现舒适感。刚睡着后,常做一些美妙的梦。(即零碎的事物概念的再现。)但也有做“怕”梦的,我记得,一个犯了罪的人说,他在被捕前整夜做恶梦。(艺术家的创作灵感也是在情绪好的前提下显现的)。 
          (5)概念反射信息:如果问:血是什么颜色的,都能说出是红的。原因就是血的概念反射了红色信息。(谁都没有像认字那样特意学习过。是无意识建立的联系。) 

          一,"三因夹'的特性: 
          (1) 随时间延长逐渐淡化。(儿童大脑中三因夹较少,其印象较深,并且牢固。到了老年如果听到小学时曾经学唱过的歌声,也会唤起生气勃勃的情感,还会产生朦胧的概念。) 
          (2)没有明显情感倾向信息的刺激(多为经常遇到的信息),能够消减其它三因夹的启动强度。这很像电脑的运行程序越多,打开网页的速度越慢一样。(所以艺术作品要求精简,取舍,以少胜多。)(这也是摄影的一个弊端,艺术摄影需加工处理。) 
          (3)大脑处在思维过程中,三因夹启动被抑制。(如日常生活中) 
          (4)鉴赏者处在心情好的情况下,会加强具有正向情感三因夹的启动强度,反则反之。(所以艺术作品也注重形式美的表现,如绘画中形体、色彩的对比,音乐的节奏等,即烘托。) 
          (5)三因夹启动的信息、概念和情感,是瞬间自然出现的,不是通过思维、推理、联想产生的,具有直觉性质。而且不易因理念、意向而转化。(十年怕井绳。) 
          (6)每个人外出时,除精神病患者外都有其目的性。不但工作中伴随着思维,走路时也一样,前面来了个骑车的人,想到的是“别碰着我”。较清晰、较持久的概念和情感的再现是在休息时实现的。 
          (7)带有明显情感的三因夹较牢固、较持久。(这已经从“失忆症”病人身上得到证明) 
          (8)怪异信息(即:在某一物象上从未触及过的信息)最能夺取人的注意力。并激发反向情感(本能)。当怪异值达到某一极限时,产生恐怖感。如:第一次见到天空的奇异现象,第一次见到超大的动物,第一次见到超矮的人...。 
          当一个人产生较强的情感时,如果形成的三因夹中存在着怪异信息,这个信息就是该三因夹的独有信息,它能激发出最具体的情感和概念内容。 
          …… 

          二,界定两个概念: 
          1,即时情感:客体对主体的刺激,产生感性或理性利害关系时引起的情感。 
          2,再现情感:客体对主体的刺激,现场无任何利害关系产生的情感。 
          一个人显现的情感,不是即时的就是再现的,不存在其他的情感来源。 
          同理,一个人显现的概念内容,不是即时的就是再现的。不存在其他的概念来源。艺术作品中的物象的即时概念内容,和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物象一样,是区别于其他事物的解释内容。同一个物象,其再现概念内容则复杂得多,它被记录到哪个三因夹里就会显现哪个三因夹的内容。(即意象,意境。)。再现概念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具有可变性。由于日常生活中伴随着思维,触及到的物象显现的是即时概念,休息状态下触及到的物象才能显现再现概念。 
          即时概念由静止的符号构成;可用文字给以肯定。概念的本质内容是信息或物象的动态的抽象内容(时间内容),一旦形成概念,形成三因夹,其动态内容便化为符号,化为静态信息被记录下来。概念的再现,由静态还原为动态。如果把即时概念比作光盘或磁带,再现概念则是屏幕上的动态形象或扬声器中的声音。 

          三,复合正向情感: 某些静态艺术作品同时提供的信息量往往很多(如绘画),且其物象又无必然联系,其激发的是多种情感的综合感。(即使有联系的场概念,除个别场合外,也联系着多个三因夹和情感)。因为情感只有正反两向,所以信息量再多,其综合情感也会有一定的正反倾向,只不过有强弱区别。如果正向情感居多,其综合感受就是所谓的美感。(戏剧或者电影表现的是较为具体的概念,它激发的是较为具体的某种情感,称其"美”显然不妥,然而它们的确是艺术。) 
          设:某图画展现了A,B,C,D,E五个信息。其中,A联系着愉快情感,B联系着激动情感,C联系着舒服情感,D 无情感,E是反向情感。并且,各自有其具体的概念。1)设B信息刺激强度最大,其综合感觉是被D、E弱化的偏向激动的美。2)如果A、B、C刺激强度无明显差异,就会显现美的感受(综合快感)。(以上的描述指美术作品的整体感觉,构成其整体的局部效果各异。) 
          回顾历史,当人的理性认识达到一定程度后,也即开始相信“事出有因”后,有些人就对客观和主观上显现的某些不明真相的现象产生兴趣,去探索、寻找原因。对美学的研讨由来已久,美是什么,美感是什么,艺术是什么,这些个什么,究竟指得是什么?为什不去讨论高兴是什么,情感是什么,魔术是什么。究其因,是我们知道了魔术现象的原因,还不知艺术现象的原因;知道了情感现象的原因,还不知美感现象的原因;艺术现象、美感现象,这些现象容量太大,不具体。艺术是模仿,艺术是表现等都是现象,但都不是本质的现象。要使之具体需借助语法。把艺术现象具体化,就是找出与艺术最接近的那个词汇的区别内容。与艺术最相似的概念是魔术,而不是医术、算术等。如果界定艺术与医术的区别,很容易落实到人们能够理解的层面上。察看辞洋对“艺术”的注释:文艺,对社会生活进行形象的概括而创作的作品。包括文学...。如果稍加分析,其中只有形象一词具有确切意义。(概括一词已经把音乐和一些绘画作品剔除在外,并不恰当)。这个注释只是界定了艺术和医术等的区别。魔术是以真的事实去显现假的感觉,艺术是以假的事实去显现真的感觉,虽然其意相反,但都是对形象的感觉,且都具有情感色彩。魔术师把一件东西变没或变有,把一个人拦腰截断,是假象,那真的事实在幕后;影视作品明白提示“此故事情节纯属虚构”,也能显现真的感觉。人们之所以不讨论魔术是什么,是因为肯定了一个结论:魔术家显现的一切不可理解的现象,都是由他那作假的技术产生的现象。之所以人们还在问艺术是什么,因为连艺术家都不知道自己的作品为什么显现那样的效果。(不是夸张,有的艺术作品的实际效果与艺术家预料的大相径庭,)。他们同样不能解释,明知银幕、绘画上的形象都是假的,“唱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观众为什么还当真的看,还要花钱去“享受”?画面上几块打开了的西瓜,明知是假的,还出现像吃到它一样的快感?(艺术家是凭感觉进行创作的)。所以要给“艺术”一个较确切的定义,必须找出假的信息和概念内容能显现具有情感感觉的原因。(不是吹毛求疵。像苹果掉地的原因一样,不能受习惯约束)。要使美感现象具体化,也应找出与其最接近的词汇,应该是“好感”。察看词洋对“好感”的注释:对人对事满意或喜欢的情绪。其中“满意”和“喜欢”都是情感,再察看对“情感”的注释:(1)心情感动。(2)人受外界刺激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如:喜、怒、哀、乐等。其中的(1)无实质内容;(2)的具体内容是喜、怒、哀、乐。它们都是情感的具体类别。与美感相似的情感是喜、乐、高兴、愉悦、舒畅、爱慕、激动等正情感。到此问题就集中在这样一个层面上:美感与上述几种情感有什么区别。首先确认一下美感与它们的共同点:(1)都是感觉。(2)都是乐意接受的感觉。如果把美感列为是一种正向情感不会有大的异议。(美感肯定不是又高于情感之上的又一种感觉)。现在问题就限定在美感与其它所有正向情感的一个区别上,这个区别也是唯一的区别:所有正向情感都是主体获得某种利益或预感到获得利益时显现的情感,而只有美感与利益无关。要想使某人显现感性的快感,很容易,也肯定有效:在他饥饿时请他一顿美餐;想使一个人显现理性正向情感也不难,他每月工资一千,给他提到两千。所以人们不问情感是什么。然而如果不给他利益使之显现正向情感,虽然艺术家能办到,也讲不出个所以然来。找到无利害关系显现情感的原因并使大众所认可,是探讨美感本质的焦点,也是所有艺术现象的焦点。 
          广义的再现情感都是复合情感。只有量的区别。一个老母亲的照片激发的情感,她的儿女与不认识她的人相比是最具体的了。然而要与日常生活中儿女对母亲产生情感时相比就复杂得多。生活中儿女对母亲出现明显情感时,是与一件事情相关的即时情感,其情感特点与该事情的具体内容有关。(平时看到母亲,也不过只出现“是母亲”这关系概念而已。不会有明显情感反应。)而墙上的那张母亲照片对儿女激发的情感,就不只是某一具体情感了。所谓的“具体”是相对概念。 
          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某种即时情感,是由利害关系决定,不论感性还是理性的,当时都有确切的概念,都知道情感出现的原因。况且,理性情感就来源于概念。(无需证明)。再现情感是复合情感,显现的是不相同的多个再现概念(朦胧概念)。信息量越少,提供的概念越模糊。例如“月”字,可能使你想到月亮,也可能想到日期。即朦胧概念。“十月”,“十月一日”其显现的概念越来越具体。(提供的信息量越少联系的三因夹数量越多,反射的概念、情感越复杂,反则反之。)复合概念和复合情感不同,由于概念不明则不能推理,有的音乐、绘画作品,其概念接近于绝对抽象,要找到其美感产生的确切原因,难于上青天。(如:音乐美,容貌美,风景美,抽象画美等。) 

          四,随便解释几个现象: 
          (1)形式美:形式美就是作品提供的信息,对听者或观者的相应感官乃至精神的刺激产生的即时正向感性情感。主要表现在节奏感。如对皮肤有节奏的按摩或刺激、听觉的有节奏的声音、视觉的有节奏的图案、有节奏的动态(如舞蹈)。绘画中远近、虚实以及色彩的对比,戏剧中的冲突、格斗也属于高层次的形式美。形式美具有普遍有效性。 
          艺术发展到现在,不但没有单纯表现形式美的艺术作品,而且没有了单纯再现感性美的艺术作品。作品中的形式美,或者再现感性美,是为了唤起多数人的正向情感,用以加强带有正向情感三因夹的启动,起“烘托”作用。(如果对象无正情感三因夹,烘托无效。如毒蛇身上的花纹)。图案多用在装饰上。越古老的物件,越注重这种形式美。(如古建、文物等。)随着人类理性情感的发展,再现情感不断强化,理性美装饰逐渐取代了图案。例如:商品上的并不必要,但很醒目的“拼音”,其目的不正是用以唤起对洋货的崇拜感吗?当代的建筑,也几乎没有了像古建那样的图案,都是模仿那些联系着给人以好感的建筑特点。(其好感原因来自于住房人)。或者,城市学西洋,农村学城市。…. 
          虽然理性美是高层次美感,但是作为理性美产生的根基,感性美在艺术创作中几乎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把理性美比作楼的最上层,第一层也有支撑作用。 
          (2)“神秘”的美:古代服装或古建筑、古装戏剧脸谱等能唤起观看古装戏剧时的综合情感(美感)。高楼大厦、西服等能再现高科技概念和相应情感。此类现象比较容易理解。美感的来源多种多样,有的是比较隐僻的。 
          1),与印象好的人接触时,喜欢细心观察他。反之,尽量回避。所以人的面孔多联系着正向情感。。见到一个陌生人,他的面貌信息比例,越接近你能见到的人的平均值,启动的三因夹数量越多,怪异信息也越少,他(她)给你的感觉越美。(非洲人觉得黑皮肤美,欧洲人觉得欧洲人美,中国人初见洋人时,觉得中国人最丑的也比他美。)(当然,某小品演员的面部特征,也能使人产生快感,但这快感是较为具体的,使人发笑的快乐情感)。需要提出的是,并不是所有物象接近它的平均值都是美的。“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看到老鼠,虽然讨厌,还要盯着它不放。把老鼠画得越像,给人的感觉越丑。 
          以上对容貌美感的解释,有人可能认为太幼稚、太庸俗了。然而那些深奥的理论一旦用于解释具体现象,就会漏洞百出。我不否认有的美学家的探讨,已经接近了美的真谛。当代的主、客体关系论比脱离主体的“客体”论进了一步;又追究到主、客体似乎存在着某种“契约”,美感的显现是契约的巧合,虽然觉得抽象、费解,应该是又进了一步。有的美学家,也已经感悟到作为审美的主体,在生活中形成了一种“特异功能”。如果再进一步就会发现,这个功能的存在形式,就是“三因夹”。 
          上面对容貌美的解释限定了一个条件,即第一次见面的陌生人。它的美感内容显现的是,日常生活中有“好感”的那些具体人的综合内容。其中可能有老实巴交的人;可能有通情达理的人或者看直理不畏强暴的人;也可能有性格直爽的人...(其综合概念接近于绝对抽象)。可是,当与其相处一段时间后,发现了他是个横竖不讲理的人(并经自己多次体验过),其容貌的感觉就会彻底改变,甚至成为“丑”感(反感)。同理,初次见面感到偏丑的人,以后可能又会改变为美感。(影视演员张国立的面部比例,并不是一位美男子。主演了几部电影后,街道、广告上到处可见他的照片,如果不是唤起人们的美感,与其广告内容有什么联系呢?) 
          这些习以为常的现象证明了什么?1)美的客体,其信息无任何变化的前提下,也能变化为不美的或丑的客体;丑的客体,其信息无任何变化前提下,也能变化为不丑的或美的客体。2)其变化的方向,是由主体的情感所决定。3)主体的情感被记录到客体的容貌信息上,并且,信息的刺激再现了被记录的情感。(如果不是,原来的容貌美感不会改变)。4)原来的美感也是再现情感。(如果是其他的原因,原来美的客体容貌信息没有任何变化,不会因此变化为不美的或丑的客体。假设真的还有另外一个美感存在,它又会有什么意义呢?) 
          丑的容貌显现的是对那些有反感的人的情感吗?不是,是怪异信息产生的。人的面部信息个体间的差异并不大,却能从数以万计以上人中分辨出一个具体人,可见面部信息的微妙变化都能够引起人的注意力。当某一信息超过你所见到的最大值时,就会显现反向情感(丑感)。如:女人的超黑皮肤,超大的嘴。男人的超低鼻梁,超小的嘴。(女人较小的嘴是对女性特征的夸张,男人较高的鼻梁是“洋人”的特征,不为怪异信息);无论男女,超胖的人或超瘦的人...。第一次看到有巴拉、有麻子、有烫伤的脸等等。大部分人都是“不丑不俊”,美的和丑的并不多见。 
          2)人在显现正向情感的那段时间,精神表现外向,喜欢观察外界事物,较清晰,喜欢外出,主动与人交谈...;反之,在显现反向情感那段时间里,精神内向,多低头走路,无心观察外界事物,景物不清,不喜欢外出、交谈等。这个现象导致了客观景物(包括自然景物和人为景物)具有了偏正的情感特质。并且其情感类型不是那昙花一现的,是显现时间较长的正向情感。多属于高层次的理性情感。(正向情感显现的时间长短,与意向的实现时间长短成正相关)。客观景物的美感特质,可总结为由以下的三个原因共同形成的:A,某些情感能够显现较长的时间。B,情感能够脱离概念并与信息不加选择的结合。C,正向情感的外向表现和反向情感的内向表现。 
          风景画最适宜再现由气温形成的感性正向情感。春天的特征信息,如桃花、杏花、嫩绿色的柳枝或嫩绿色的稀疏的树叶等,会唤起暖和、生机盎然之感;秋天的特征信息(如桔红色的树叶)唤起凉爽(炎夏刚过)、农民的收获情感和概念。(春、秋季的气温快感是感性情感中唯一显现时间较长的情感。原因是它形成的前提为漫长的冬季和炎夏,且有较长时间的摆脱严寒和酷热的意向)。粉红色的天空配有近似于黑色的景物,是夏季早晨的特征;橘黄色的散云或天空,是夏季傍晚的特征,它们也能再现凉爽的快感。傍晚的情感还有劳累一天后的舒适感和完成一天作业的理性情感及概念(具有生活气息)。客观景物是常见的,有许许多多的中性三因夹,它消弱了美感特质的显现。在风景画中,此类感性情感的表现对于艺术家来说无论是不是目的,客观上都具有烘托作用:这些感性美的表现和形式美一样,使观者首先显现正向情感(并且普遍有效),引导和加强了理性美感和朦胧概念的显现(动人)。 
          中国画因作画工具、染料特点,多显现清晰美(清晰概念联系的正情感)。西洋画受工具、染料所限,不能画出很细的线,其风景作品几乎千篇一律的表现傍晚的景物,生活气息浓厚。 
          中国画又有“高雅”特质,(集中表现在写意作品中)。其原因是笔墨痕迹再现了“文人”情感。(笔墨痕迹指的是非物象具有的怪异信息)。古人写字用毛笔,中国的绘画起源于有文化的人。它们用可画可染的毛笔能画出像真的物象,起初只是一种奇妙的技术感。后来逐渐完善为大众的艺术形式。这种书画一家的形式一直保留到现在。不需太久,五六十年以前有文化的人并不多见,,当时对文人有一种不俗的高雅、羡慕的感觉。屋内挂有国画,也是在城里人或农村中文化人那里多见,所以国画的整体感也有与其与相对应的情感。(以后,国画的这种情感色彩会消失)。“高”字的即时概念是相对于“低”的对象向上的延长部分。(静止的高低信息实质是时间在空间中的符号)。“高”的再现概念内容是动态的(动词),是由低到高的移动内容。正因其为动态,客观上联系了所有相关的动态信息。在国画中实际显现的是与其最接近的,即高雅、高昂、崇高等具有羡慕感的“高人一头”概念的信息。国画中特有的由笔墨痕迹形成的脱俗、高雅的情感特色,使其表现的物象显现了与“脱俗”、“高”的概念相联系的所谓“喻意”的内容。(如梅、兰、竹、菊等);(长短、远近等对比概念也有同样效果,如面对月亮会想到遥远的故乡)。 
          油画没有国画那种人为的笔墨效果,风景画大多是表现常见的景物,如郊外风光、村落、街道等。 
          3)音乐美。A,整体效果:音乐的静态信息只有声音,其它的都是有序的动态信息。这正是“概念”的特征。只要是有音节变化的音响,都能够活跃所有的概念三因夹,特别是与声音联系的三因夹。(整体感觉为净化情绪,其效果类似电脑的系统刷新)。鸟的连续变化的叫声,连续变化的不明音响,乃至由风吹导致的变化的铃铛声,都能够打断人的思路,夺取注意力。听到五音不全的,并不好听的歌,也会清除原有的情绪。B,具体效果:人在心情平和时,说话较慢,日常生活中把声音特征与当时的心情建立了联系,慢节奏的音乐能够平和心态;像有人凑到耳旁偷偷私语的低音较快节奏显现亲切感。同理,低音慢节奏为悲调,高音快节奏感到欢快、激昂;生活中,人的对话音节都较短,拉长音节的现象比较少见。除了无情感的喊叫声的音节较长外,人在抒发情感时也会把声音拉长,特别是老人病故后,儿女在灵前的哭声,是给人印象最深的长音节现象。这种如泣如诉的哭声,都是在诉说着老人生前的优良品德,常使围观的人也热泪盈眶,显现如同悲剧的“爱慕”情感。(如二泉映月中时起时落、有时近似哽咽的效果)。较长音节的高音或低音都有抒情感,且为理性情感。(此感觉与经历有关,随年龄的增加而加强)...。C,节奏:无节奏的各种音响情感方向不明。节奏是音乐显现美感和意境不可缺少的条件。 

          (3)看戏、看电影出现的正向情感,也会与当时感觉到的现场信息相结合。如某一剧种的唱腔,都联系着看戏时的心情。在越剧流行地区,只听越剧的一个唱段,也能产生意境较具体的美感。但是没看过越剧的人无效;北京人则爱听京剧唱段。保定人则爱听老调唱腔。电影中的配音、歌曲,也有同样效果;也由于这个原因,过去出现过“史村头”,当代出现了追星族(使作者或编导成为无名英雄。) 
          (4)音乐是利用听觉信息表现的艺术;绘画是利用视觉信息表现的静态艺术;戏剧,电影,小说主要是利用事件概念表现理性情感的艺术。 
          戏剧等较为具体的描述应该是:它们是利用多个有序的事符号表现事件概念和理性正向情感的。(不排除有的剧目没有故事性)。 
          既然已经把可触信息(视‘听)进行概括抽取属性形成了概念,概念就具有了相对独立性。当一个人第一次看到两人打架时,产生了“打架”事概念。第二次看到另外两个人打架时,也会出现打架概念。甚至于遇到两狗咬架,也会出现打架概念。所以,产生打架事概念的那可视信息便具有了符号性质。又如:把每一个具体的人进行概括,形成“人”的概念。只表现“人”的概念,具体人的信息可以用符号代替。儿童画人:圆圈是脑袋,下面画个椭圆是身子,再加四根线代表臂和腿,够了,谁都能看出是个人。画一根代表胳膊的符号线,还能看出是个残疾人。而没有鼻子和眼睛,怎么就不会出现残疾概念呢?因为大脑中不存在这样的三因夹,并且五官不是“人”的特征。不画脑袋行吗?不行,因为它显现了这个“动物”所处的站立姿态,即“人”的特征。(视觉信息上“人”的特征是:站立行走的动物)。 
          舞台或银幕中一个日本人残杀一位善良的老母亲的内容,使观众启动联系着“残忍”概念的三因夹,产生愤恨情感。虽然没亲眼见过日本人,更没见过他做的事情,同样能出现愤恨情感。。舞台或银幕中的形象,都是表达概念的符号 
          音乐能够提供的信息量最少,绘画较多,电影等最多。信息量越少的越注重形式美的表现。音乐的节奏几乎成为必不可少的部分。 
          (5)上面提到的形体和色彩的对比,有节奏的声音,能够使人产生舒适快感。一篇文章表述的概念如果满足了读者过去精神上的某种意向,当场会产生愉悦感。但这些即时情感都不属于艺术美。其对象也不是艺术品。(如一个农民收听或收看到中央公布有关取消农业税文件时出现的正向情感,)。艺术美或者艺术情感,是过去日常生活中曾经产生的某些情感的再现。理性正向情感的再现,必须首先提供产生意向的信息,使鉴赏者产生某种意向。(如:提供阻力信息,产生排除困难意向,提供邪恶信息,产生战胜邪恶意向。) 
          如果细心推敲人们常说的“以假乱真”感觉,就能够证明艺术作品产生的意境和美感,不是现场的即时情感,是再现。什么叫”“真”?它的含义是自己曾经经历过,验证过。(你如果没有经历过,怎么会认为它是真的呢?) “乱”的意义即以前的意境不是清晰可见,和眼前这个假的搅在一起。 
          (6)诗歌不是表现事件概念的,它主要表现的是多个带有正向情感的综合概念。所以,诗歌也具有美感特征。(并且运用韵律这个人人都可能产生的感性美给以烘托。) 
          (7)“悲剧”激发的是正向情感吗?是,如果不是,就没人去看了。剧中人的悲不一定使观众悲,情感不是细菌,没有传染能力。悲剧主要表现的不是事件概念,是人的某些使人爱戴的优良品质,激发出“爱慕”情感。如果正是由于这优良品质导致了他的悲惨遭遇或者死,那么这种悲惨遭遇就集中体现、更加突出了他(她)那优良的品德。观众掉泪,不是痛苦的表现,而是由极度的爱戴导致的激动的泪水。朝鲜电影“卖花姑娘”之所以使那么多人掉泪,正是因为成功表现了天下的母亲所具有的、人人都曾体验过的优良品德。 
          (8)艺术品的鉴定:我认为,没有绝对的艺术品。艺术效果是通过三因夹产生的,三因夹的存在和联系的情感因人而异。它对谁有效,就是谁的艺术品。如果对多数人有效,通常就称谓大众艺术品。 
          没有到过种植着西瓜的田地里去过的城里人,面对西瓜田图画不会有明显情感反应。一位曾种植西瓜并获丰收农民,他会觉得该画很美。而一个种西瓜失败(死秧)的人,他又感到该画很丑。一个完整的西瓜在售货摊上常见,它刺激的是买西瓜时的情绪。而一个被切开的西瓜只在吃西瓜时见到,它能激起较强的快感。 
          (9)抽象派绘画只是提取那些联系着正向情感的单一特征信息,而这些信息组合又没有联系着明确的事物概念。 
          (10)美的鉴赏能力有高低层次之分吗?否。因为一个大学生因发表论文成功出现的快乐、舒畅感,与一个农民因获得丰收出现的快乐感没有高低之分。城里人看到猪粪显现丑的情感,(讨厌),而农民对它的情感反应会好得多。堆在田里的猪粪,还会出现美的感受。这不是因为农民愚昧,而是能使他获取丰收,并且在丰收的事件概念里存在着肥料信息。(这还说明,理性能够改变感性情感)。同理,国旗在国庆节升旗时最引起注意,城里人看到国旗显现较强的庄严感,而山区人的情感反应就不会明显。这也不能怪他们文化素质低。(现在有了电视,还能收看到奥运会升国旗场面,建立了情感三因夹,再看到国旗,同样会显现庄严、激动情感。)审美修养一词无意义。通过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理念或概念,随即改变即时情感,但不属于审美范畴。 
          (11)文人的审美特性:要讨论文人的审美特性,就应该讨论它们的即时情感特性。文人的指向不确切,现在只讨论两个指向。 1),文化程度较高的人:其理性知识较多,相应理性情感丰富,思想境界较高,较正确(如,路上拾到一笔巨款,有的人高兴得几天睡不着觉,有人则认为不是好事(非劳动得来的成果丧失斗志等),其情感表现会有明显区别。2)文艺爱好者和从事艺术创作的人:对文艺作品体验机会较多,其感兴趣的事物和形成的概念和情感与常人多有不同之处,联系的情感较丰富。对同一件艺术作品的感受有其特殊性。 

          五,与即时情感相比,再现情感是较高层次情感。(暂定义) 
          如果讨论它是高层次情感,需先确认“客体、主体、美感”三者的关系。(其中的“美感”现指再现正向情感。) 
          从进化论讲,美感来源于客体,存在于主体之中。自然界进化到“人”产生的条件后,诞生了人类。客观信息的刺激对人的生理的满足或伤害,又使人类诞生了感性情感。随着时间再推延,才出现了即时理性概念和即时理性情感。然而到此才具备了“美感”产生的第一个条件。如果没有情感的储存功能,就无所谓情感的再现。所以,来源于客体的“美”又保存在主体之中,才显现了艺术意义上的美感。 
          要讨论再现与即时具有质的区别,先从概念说起。,对概念的认识比对情感的认识清晰得多。(我们虽然认识了地球,月球甚至火星;认识了原子分子甚至基因,但是还远没有认识情感,只是感觉到了它的存在)。如果没有概念的储存,就不会出现语言和文字。例如,与自然界的树毫无关联的符号“树”,没有和自然界的树的概念一起被“下载”下来,以后再见到那个纯符号时,树的概念不会出现。猴子、连狗在内,就已经形成了物概念(认识家人,并且不咬。)但是这概念的显现,只是由信息激起大脑中一系列变化内容的临时表现。并没有把可视信息和概念一起被记录下来。因为不能储存,学不会语言,更不会认字。只因为有一个即时和再现的时间之差,使猴子进化到人。(没有过去印象,就无从与当前的进行比较,不能诞生由时间介入的高级概念…)。但以此推论再现情感是较高层次情感,只不过是个假想而已。 
          然而再现情感已经显现了至少有一个优越之处:如果没有情感的储存和再现,我们就不会知道怎样做才能追求到“幸福”!(幸福暂指正向情感。)举例:某人通过播种, 管理 , 丰收,显现快乐。设:当时只储存了概念,没有记录快乐。任何情感不会长存,过一段时间则无影无踪。这时如果有人问他:“你播种、管理为什么?” “为了丰收。” “丰收为什么?” “有吃的” “没吃的怕什么?” “不知道。” 我们认为他是个神经病。对,他就是一个缺乏情感储存功能的先天不足。先前显现的情感早已经失踪了,怎么会知道没吃的会受罪呢?现在的我们,正是因为概念和情感一起被记录下来,通过再现,才能够知道幸福是从哪里来的了。 

          六,艺术作品显现的情感特征: 
          举例讨论:(1)一个私心太重的人W为了求职把一笔巨款送给贪官张某,张某喜出望外,对W产生爱戴情感。如果其后张某遇到他或看到他的照片时,也会有好感。然而除了张某以外,凡认识他的人见了W的照片,肯定不会有好感(也有例外)。即使有一位艺术家认识他,也不会以W为素材搞创作。(不是出于理性,而是艺术家的正向情感三因夹里没有W.)(2), :有一个善良的老母亲得了重病,由于没钱不能送医院,儿子王某焦急之际,街坊一位公认的老好人Q送钱给王某让他赶紧送老人去医院。王某与Q第一次处事,经过短暂的思维过程后(我该不该收?…)对Q产生感激心情并出现爱戴情感。即时形成的三因夹是“爱戴情感,概念,信息”。具体分析:具体人Q最具体的概念是“Q”概念,类概念有“人”、“动物”…;Q最具体的视觉信息是他独有的信息,即:除了Q外,你见到的所有人都不具有。(包括独有的符号和特征性符号组合。)Q的视觉“类信息”中有“人”的特征性视觉信息。现在,提供视觉信息反射情感:只提供Q具有的“人”的特征信息,显现的是你见到的所有人的具体情感的综合感觉;如果提供Q独有的信息或照片,王某显现的是爱戴情感,伴随着具体的概念。这个公认的老好人,虽然在很多人那里也联系着正向情感,但是都具有各自的特殊内容。如果这些人中有一位艺术家,由于正向情感三因夹里有Q的信息,就有可能想到以他为素材进行创作。其创方法至少有两个。一是以自己感触到的具体内容进行记实性的描述,其有效对象会很少,有人会做出“有意义,不真实”的评价。二是搜集对Q有好感的那多个内容对他做多方位描述,直到使人产生“老好人”这个类概念为止,随即显现“爱慕”类情感。这时,出现了质的变化:它不但增加了认识Q的人的有效对象,还能使联系在“老好人”类概念上的其他人的三因夹被启动,其有效对象的增加量已经不能以倍数来计算,几乎遍及了所有人。类概念与形成它的各个具体概念的主要区别在于,具体概念具有偶然性,(Q给与某一人的好处,都不能排除他是否有自私目的)。所以,类概念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类概念形成后,它所包含的具体内容便化为符号。要表现老好人使人显现爱慕情感,不一定非要表现Q和他所做的事不可,农民、工人、军人,甚至像西游记中的猴子、猪,虽然各自有自己的内容特点,都能够表现“好人”、“老好人”这个类概念和激发相应情感。 
          “老好人”这三个字提供的也是类概念,为什么不能显现明显的情感呢?因为它提供的只是即时概念,没有具体的形象信息。艺术作品的体验对象不是“人类”,它是个抽象概念,不能作为个体而存在。艺术作品激发的情感是极为具体的某一个人的情感。“老好人”的文字概念与“人类”具有同类性质。一个人显现爱慕情感时,老好人的符号内容是由形象信息参与那一个个具体事物。如果王某对另一个人说Q是个老好人,那人不一定有情感反应。因为王某没有提供构成老好人的符号内容。要使具体人显现情感,不能脱离形象信息。(当然不排除文字也能表现形象信息)。其道理可以比喻表述为:“疼痛”二字的概念不能显现痛苦情感,是因为在疼痛时伴随的概念中,没有接近于这两个符号的信息。理性情感和概念较复杂,此讨论属于表现技法范畴,不详述。 
          总结以上叙述可概括为:个别的现象不可能成为艺术作品;局限于某一区域有效的作品,不会成为大众的艺术;只有表现类情感的艺术,才能具有普遍有效性。而这些作品给人的意境,正是事物的本质内容。艺术情感伴随着多个概念,虽然它们的内容各异,但都有其共同之处。例如,激动情感联系着使其激动过的多个具体内容,但都有能使其激动的共同特征。容貌美再现概念虽然抽象,但都具有优良品质特征。整体概念虽然朦胧,特征概念则隐约可见。((如容貌美隐约可见的是“好人”概念,和“爱”的情感。这类概念即是鉴赏艺术作品感到津津有味之处。)再如:面对油画“决战前夕”,主席的激动神态,和对面那画有箭头的地图,与决战前夕概念组合,启动事件概念,并显现相应的情感。这里,主席那激动神态有可能使鉴赏者显现激动情感,(但有一个前提,即他曾经和旁人一起处在一个产生激动情感的场面时,自己的激动心情记录了旁人的激动神态)。这时,鉴赏者的相应的经历内容被启动(朦胧),主席简朴的服装和那简陋的住所,可能使他想到主席的品德,想到胜利的不易,还有伟大之感...(与自己经历的内容有关)。朴实的、褐色加黑、灰色调,还可能模糊地显现为胜利付出的一个个战斗场面意境。如果环境比较幽静,还会感到似乎还有什么吸引着他(潜意识),是什么?是油画内容和自己的潜在内容有一个共同属性:重大的成功来之不易;或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成功。(与自己的经历内容有关)。现在,鉴赏者并不是像学者一样苦苦搜索那个哲理,而是那个再现正向理性情感驱使着他。他所感悟到的这能使人激动的共同属性就是类概念。 
          可显现的所有内容都伴随着再现复合情感(再次提出,如果没有再现,画面中的主席激动,或理性上认为他应该激动,鉴赏者也激动不起来。上学以后的儿童,虽然已经明辨是非,但理性情感三因夹无有或很少,只爱看格斗片)。而这复合正向情感也正是类情感(或者接近了它)。 
          其实,我们似乎已经感觉到了艺术情感不同于任何即时情感:即时情感偏重于享受(自私性),艺术情感偏重于悟性(真理性)。欣赏艺术性较高的风景画,第一眼的整体感会有个好心情,画中的色彩、远近对比又感到舒服。整体的再现概念虽然朦胧,但再现概念的共性都是动态的,风景画的整体感觉还有动态的意境(即动人)。再仔细欣赏,与正情感相联的生活中有印象的那些意境就活跃起来,,画中一棵树的特征能显现现某电影的意境,也可能显现牛郎织女求爱的意境…甚至某局部景物会人格化。比如,两个树枝伸出来连在一起,(概念的符号)会产生握手的意象;一颗小树长在一棵老树下面,会激发“爱戴”概念,与该概念相连任何意境,或触景生的情,都是自己大脑储存的再现!蓝天心旷神怡,高山雄伟壮观,大海汹涌澎湃…。这些画外之意,无论觉得多么神秘,都不是上帝恩赐的灵感。(不排除某些人会有奇妙的“再创造”,但也不是无源之水)。在欣赏过程中,一步步感悟到“大自然是美的”这个类概念。画中一个美貌的人,显现的是那些美的内容(优良品德等),在欣赏过程中,一步步感悟到“人是美的”,或“人应该是美的”类概念。这些结论性的感悟,(只是感悟,明确的结论在思维推理时才能出现。)不正是趋近了事物的真谛吗? 

          七,结论: 
          (1)美感虽然是日常情感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但还是情感性质。就像蓝色和黄色混合成为绿色一样,绿色还是色彩。感到了美就是显现了正向情感。人人都乐意感受正向情感,所以都乐意感受美。古今中外美学研究者,虽然承认美感与情感有关,但都没有把情感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其原因不外乎美感不像日常情感那样产生于利害关系,具有功利性。于是自觉或不自觉的把美感从情感中分离出来。也难怪分离,对于某些能够引起美感的作品,根本就无法找到其情感来源。有的音乐,美术作品提供的具有情感的三因夹不知有多少,由于情感只有正反两向,也能显现美感。要想分离其中包含着哪些具体的情感内容,几乎不可能。电影、戏剧等能够表现较具体的内容,虽然知道为什么愤恨,为什么爱慕,也属于类概念和类情感。我认为,无论有怎样的难解之处,研究美,就要具体到研究情感,具体到研究再现情感和再现概念的特性。人类进化到现在,第六感官感到的情感是最高级不过的了,不会再有更高的虚无感觉。 
          (2),美学就是情感的科学。我们只是感觉到了它,还缺乏理性的认识。 
          (3), 艺术是什么?艺术就是向人展现现场对其无任何利害关系的某些信息或概念,由于三因反射现象,让其再现过去曾经产生过的情感和情景的技术。(举例:王某把一条蛇扔到那个被蛇咬过的人面前,那人会很生气,王某的行为性质为恶意;如果王某把一条绳子扔到他面前,他也被吓得惊慌失措,但王某会大笑一场,此时王某的行为性质可称为艺术。其再现的情感包括正反两向。) 
          (4), 艺术品是什么?艺术品就是能使人再现正向情感的作品或物品。 
          (5),“美感”是什么?美感是正向情感的特殊表现形式: 
          1)美感是再现的正向情感。(广义) 
          2)美感是几种正向情感的综合感觉。(狭义) 



          【【附:概念简介。(只限于对艺术有关部分) 

          1,物:物是客观信息经常显现的某种固定组合。 

          2,物概念:当认识到某一组合与其他组合有其特定内容时,便形成物概念。 

          3,事:物的有目的的动作。(不单指人,如蜜蜂采蜜) 

          4,事概念:经过一个或几个有序的动作,出现目的时,产生事概念。 

          5,事件:一个以上的事概念的有序组合,且为了达到某种意向。 

          6,事件概念:当意向显现后,形成事件概念。 

          从进化论看,物概念的形成象征着认识空间;事概念的形成象征着对时间的认识。其时间表现为波段性,如物体受力形成机械运动,机械运动又可形成电运动,电运动又可形成磁运动...人类的认识实质是对时间认识的不断延伸。人的情感来自于意向的实现与否,与目的的实现与否无关。, 
          以上所有概念的指向都是即时概念。其中间态是动态的,如果被储存,便形成静态信息。其概念包含的动态内容,化为符号被记录下来。】 

          【作者简介:原在文化馆从事美术活动。后对美学产生兴趣,现在家专一探讨美的真谛。】 
          来源:美学研究 作者:许著 

      招生信息
      山东艺术学院2012年拟面向全国招生2250名
      近日,记者从山东艺术学院招办获悉,山东艺术学院 2012年拟面向全国招生2250名,其中本科1820名(含外省321名);专科430名(含外省30名)。 今年,山东艺术学院新增音乐剧表演方向 10名计划,省外计划拟投放量大于上年度(2011年168名,2012年351名),29个专业(含方向)面向省外投放计划并设立考点招生,在2011年度的基础上增加了4个专业(含方向)。36个专业(含方向)招生科类为文理兼收,在2011年度的基础上增加了17个专业(含方向)。为方便全国各地考生报考我校,充分体现我校招生工作的人性化管理,2012年度我校将在7个省份设立考点,分别为:河南、湖南、江苏、黑龙江、陕西、安徽、江苏、北京。全国各... 详细>>
      新闻资讯
      ·我校召开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部署会
      ·我校外国专家获得山东省外国文教专家“教学奖”
      ·我校张淳副教授受邀参加“中国当代艺术欧洲巡回展”
      ·第19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山东分会场在我校开幕
      ·我校召开“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遴选推荐及立项会议
      ·山东财经大学校领导来我校考察交流
      ·刘大力副院长在校领导接待日接待来访师生
      ·我校李晰教授被增选为中国国际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学生作品
      油画
      油画
      油画
      马 兰《苹果花开》
      • 电话: 0531-86423300 邮箱: QQ :
      • 地址:济南市文化东路91号山东艺术学院
      Processed in 0.496(s)   30 queries